臨床疼痛學基本概念

2007103100:50

[日期:2006-03-18] 來源:中日友好醫院   作者:樊碧發  

 

    除醫生之外,也許沒有人瞭解長而持續的、令人難以忍受的疼痛給肉體和精神帶來的影響……,這種折磨使人的性格發生了變態。溫順的人變得暴躁、堅強的人變得懦弱,就連最頑強的人也不比最歇斯底里的姑娘顯得更安靜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.W.  Mitchell, 1872
1、疼痛是什麼?
    公元前300年 埃及、印度等國認為疼痛是「魔鬼」、是上帝或神靈對人類的懲罰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代 認為疼痛是與愉快相反的情緒(非感覺)。19世紀 感覺神經心理學→認識到了疼痛的感覺方面。20世紀 認識到疼痛由感覺和情緒組成。進入本世紀70年代才逐漸揭示了疼痛的本質——疼痛的多維性。
        ◎感覺—分辨
        ◎動機—情緒
        ◎認知—評價

2、疼痛的定義
國際疼痛學會(IASP,1979):
   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,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。疼痛是主觀性的,每個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過損傷的經驗學會了表達疼痛的確切詞彙。是身體局部或整體的感覺。

3、疼痛的生物學意義
<1>有利的一面—警報作用
   疼痛是機體對周圍環境的保護性反應方式
        ●根據疼痛避免危險、做出防禦性保護反射
        ●患者→看醫生
        ●醫生→診斷疾病
        ●無痛兒 因缺乏疼痛的警報系統,多因外傷夭亡 
<2>不利的一面—病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●劇烈的疼痛可引發休克等一系列機體功能變化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●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
        ●致病、致殘、致死的原因

4 疼痛的分類
<1>病理學分類
淺表痛:傷害性刺激所致的皮膚粘膜痛。 特點為定位明確、呈局限性,多為針刺刀割樣銳痛,產生肌肉活動。
深部痛:韌帶、肌腱、關節、筋膜、胸腹膜、內臟等部位產生的疼痛。多為定位不精確的鈍痛,疼痛可有放散、或出現感覺過敏區。
神經性疼痛:可發生於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的病損。燒灼樣、劇烈瀰散持久,可有痛覺過敏、異樣疼痛等。
心因性疼痛:屬精神性,可伴有焦慮、憂鬱、恐懼等,值得注意。

<2>神經學分類
周圍神經痛 
     ●體神經痛:以快痛為主,多為陣發性銳痛,疼痛及壓痛位置較固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淺而界限清晰的局部痛或放散痛。
      ●交感神經性疼痛: 慢性鈍痛為主,持續性難忍的燒灼樣疼痛或壓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迫性痛。位置深在不固定。精神、情緒狀態對疼痛影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較大。如CRPS、內臟痛、周圍血管性疼痛。 
中樞神經痛
     脊髓、腦幹、丘腦、大腦皮層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所致,痛覺傳導路受損引起的疼痛。臨床典型為丘腦痛,主要因腦血管疾病損害丘腦所致。

<3>疼痛的病程分類
短暫性疼痛:一過性疼痛發作,由輕微損傷刺激引起 ,持續時間短暫。
急性疼痛:急劇發病,持續時間短,也可呈持續狀態。常有較明顯的損傷存在。
慢性疼痛:發病緩慢或由急性疼痛轉化而來,持續時間長,亦可呈間斷髮作。很
          多慢性疼痛查不出明顯的損傷。

5 疼痛的伴隨症狀
<1>生理性症狀 
        ●嚴重疼痛:噁心、嘔吐、心慌、頭昏、四肢逆冷、冷汗、
          血壓下降甚至休克。
        ●慢性疼痛:失眠、便秘、食慾不振。
        ●頑固性疼痛:肢體活動受限,嚴重時可形成痛性殘疾。

<2>心理變化
     頑固性及惡性疼痛常伴有憂鬱恐懼、焦躁不安、易怒、絕望。

<3>行為異常
     多見於慢性疼痛的患者。不停地敘說疼痛的體驗、對其的影響。不斷撫摸
     疼痛部位,甚或以暴力錘打。坐臥不安、尖叫呻吟、傷人毀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6 疼痛的主要病理
<1>神經損傷:神經組織本身受損,產生病理性衝動傳向神經中樞,引起脊髓測角、丘腦、大腦皮層處於過度興奮狀態。如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症、灼性神經痛、帶狀庖疹後遺痛、幻肢痛等。

<2>組織損傷:缺血、炎症等組織損傷致使細胞受損,釋放致痛物質。如鉀離子、氫離子、組織按、5-羥色胺緩激肽等,作用於游離神經末梢而產生痛覺信號。

<3>理化刺激:酸鹼、冷熱、電流等,對人體可成為一種傷害性刺激,經感覺神經傳入中樞引起痛覺。也容易形成疼痛的惡性循環造成頑固性疼痛。

<4>末梢神經的機械刺激:局部張力的增高及組織炎症水腫,可使末梢神經因壓迫刺激而產生疼痛。

7 引起疼痛的原因
<1>直接刺激
     機械性
         ● 外傷  跌打損傷、車禍等。
         ● 醫源刺激  手術、注射、檢查等。
         ● 壓力變化  組織器官、腔隙間隔的內外壓改變。
         ● 肌張力異常 消化道痙攣。
         ● 牽引移位 
     物理性    冷、熱、光、電等。
     化學性    酸鹼、有毒氣體、藥物。
     生物性 毒蛇、蜂、蚊蠅昆蟲等生物毒素。

<2>炎症
     幾乎存在於所有疼痛發生過程
         ●感染性炎症
         ●無菌性炎症 
    無菌性炎症所導致的疼痛占臨床疼痛的絕大多數,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。
    
<3>缺血
     缺血與慢性疼痛相關,並是很多疾病的主要致痛原因之一。常見的疾病有:
     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動靜脈拴塞、脈管炎、雷諾氏綜合症等。

<4>出血
     一些組織器官腔隙內的出血,也常成為疼痛的主要原因。

<5>代謝性原因
     臨床常見的有: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、痛風

<6>生理功能障礙
    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、神經血管性頭痛、非典型性顏面痛……

<7>免疫功能障礙
    強直性脊柱炎、風濕及類風濕、皮肌炎  
   
<8> 慢性運動系統退行性變
    在所有慢性疼痛發病因素中,本類疾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<9>心因性疼痛
    一般沒有機體器質性病變,純屬心理因素導致。

8 疼痛與神經遞質 
<1>乙酰膽鹼:中樞膽鹼能系統參與鎮痛。其作用不能被阿片受體所結抗。

<2>去甲腎上腺素:腦內通過α1桔抗嗎啡鎮痛;脊髓內參與初級傳入調控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發揮鎮痛效應。

<3>多巴胺:具有抗鎮痛作用。

<4>5-HT:外周圍致痛劑,腦內具有鎮痛作用。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內5-HT能系統
         功能,可增強嗎啡鎮痛效應。

<5>γ-氨基丁酸:抑制性氨基酸,腦內GABA受體激動時產生鎮痛效應。值得注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是,當GABA系統功能降低時,反而增強針刺鎮痛效果。

<6>組織胺:腦血管內含量增高時可致頭痛,在外周為致痛物質。

<7>前列腺素:可增強組胺、5-HT、緩激肽等止痛物質的作用,引起痛覺過敏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稱之為疼痛放大器,有重要的臨床意義。
<8>阿片肽及P物質。
 
9 痛覺感受器
表層痛感受器:分佈在皮膚及粘膜的游離神經末梢。痛點和游離神經末梢相對應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平均密度100~200個/CM2。
深層痛感受器:分佈於肌膜、關節囊、韌帶、肌腱、肌肉、脈管壁等處,密度低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於表層。
內臟痛感受器:內臟感覺神經的游離裸露末梢。分佈於被膜、腔壁、組織間,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度較低。

10 痛覺產生時序概念
       從傷害性刺激介入到痛覺產生,機體需要一個短暫的不同性質的感覺過程。
   以皮膚感覺為例,刺激觸發次序為:觸覺→壓覺→震動覺→燒灼感→銳痛→鈍
   痛。從觸覺到銳痛,為痛覺的第一階段,A纖維興奮。鈍痛為第二階段,C纖維
   興奮。
 
11 疼痛機制學說
       ●疼痛的特異學說
       ●外周型式學說
       ●閘門學說

12 疼痛的傳導束
       脊髓丘腦束   主要的痛覺傳導通路 
       脊髓網狀束
       脊頸束
       背內側束
       脊髓固有束   各種疼痛反射機制的聯絡系統

13 疼痛的測定
   口述分級評分法(verbal rating scales,VRS)
   行為疼痛測定法(behavioral rating scales, BRS)
   數字評分法(numeric rating scales,NRS)
   視覺模擬評分法(visual analogue scale,VAS)。
   45區體表面積評分法(45body areas rating scale, BARS-45)
   多因素疼痛評分法
   臨床疼痛測量法
   術後痛Prince-Henry評分法

14 疼痛治療的基本方法
   藥物療法、神經阻滯療法、物理療法、按摩療法、針灸療法、SSP、TENS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 手術療法、心理療法、其他

15 疼痛的藥理學控制
   疼痛治療最基本、最常用的方法。
   控制疼痛的首選方法。
   90%的疼痛藥物處方:水楊酸類和阿片類。
   新型外周鎮痛藥的開發。
   新型中樞鎮痛藥的開發。

16 藥物治療原則
   藥物治療使緩解疼痛的重要手段,使用得當多數患者可獲良好的止痛效果。患
   者的有效鎮痛量個體差異很大,應遵從用藥個體化的原則。按符合藥代學的固
   定時間間隔給藥,可取得最好的鎮痛效果及避免用藥間隙疼痛。積極治療失眠,
   是疼痛康復的重要內容。夜間加重是疼痛的一個特點,應用長效制劑或較大的
   劑量鎮痛,可延長鎮痛時間並使患者安睡。口服用藥,盡量減少對人體的干擾。
   注意輔助藥物的應用。如焦慮、憂鬱等狀態的治療。選擇合適劑量。療效不佳
   時不宜隨便換藥,可先增量以求滿意效果。長期治療出現耐藥或時效縮短,亦
   應適當增量。注意不能超過中毒量。注重臨床效果的觀察。如起效時間、維持
   時間、鎮痛程度、副作用等。

17 麻醉性鎮痛藥
   臨床應用的此類藥物有兩大類
   ●阿片類生物鹼:嗎啡、可待因等
     ●人工合成類:度冷啶、芬太尼等

18 麻醉性鎮痛藥的臨床應用
     鎮痛藥物是治療頑固性痛症,特別是癌痛的主要手段。若能選擇適當的藥
物、劑量、給藥間隔等,多數患者可獲良效。應注意聯合應用輔助藥物,如慢性
疼痛常伴有焦慮、失眠、憂鬱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     ●癌痛治療應遵從WHO三階梯鎮痛原則。
     ●對傳入神經阻滯痛一般無效。如神經或脊柱的損傷。
    ●骨痛屬阿片半反應性疼痛,單用效果不佳,應聯合應用NSAID。
     ●神經壓迫痛亦屬阿片半反應性疼痛,單用效果不充分應輔助皮質激素或放
       療。

19 麻醉性鎮痛藥共同藥理
   具有選擇性鎮痛作用,緩解疼痛的同時意識和其他感覺不受影響。鎮靜作用明
顯,能消除因疼痛引起的焦慮、恐懼、緊張等不良情緒反應,顯著提高疼痛的耐
受力。對持續性鈍痛比間歇性銳痛及內臟痛效果好。使用不當可形成心理依賴。
主要副作用有眩暈、噁心、嘔吐、便秘、搔癢、呼吸抑制等。禁忌症有嬰兒、哺
乳期婦女、肝功不全、肺心病、哮喘、顱腦損傷等。

20 阿片類藥物的進展
 μ受體激動劑,鎮痛作用強大,同時成癮性也很強。如二氫埃托啡,身體依賴性
不大,但精神依賴性極強。κ受體激動劑,鎮痛作用弱,但成癮性亦小。新近發
現κ 受體存在κ1及κ2兩個亞型,κ2激動劑對慢性痛作用很強,前景看好。

21 NSAID藥理特點
   具有解熱鎮痛、抗炎、抗風濕的作用。種類繁多,多數具有不同的化學結構。
共同作用基礎—抑制環化加氧酶,減少體內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。具有中等程度
的鎮痛作用。對慢性鈍痛效果好。如頭痛、牙痛、神經痛、肌肉關節痛、通經等。
對創傷性劇痛、內臟平滑肌絞痛無效。作用部位在外周,不產生欣快症、無成癮
性,臨床應用極為廣泛。

22 NSAID不良反應
<1>胃腸道反應:最常見的副作用,也是臨床被迫停藥 主要原因。表現有上腹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適,噁心、嘔吐等。 大劑量時可引 起胃潰瘍及無痛性胃出血。
<2>凝血障礙:阿斯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,長期大量應用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術前應用值得注意。
<3>過敏反應:部分患者出現蕁麻疹、血管神經性水腫、過敏性休克。
<4>水楊酸反應:劑量過大可出現噁心、頭痛、耳鳴、視覺減退、聽覺異常,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至精神錯亂。

23 NSAID進展
  前列腺素合成酶環氧酶(COX),COXⅠ→構成型酶,正常存在於組織中,如胃
腸道。COXⅡ→誘導性酶,在炎症時產生。尋找COXⅡ選擇性抑制劑,應是此類藥
物今後努力的方向,並是NSAID的研究熱點。

24 目前常用鎮痛藥物的比較
   NSAID• 外周鎮痛劑,臨床一線鎮痛藥。副作用發生率高達25%,長期應用欠妥。
   療效的影響,應用受到限制。
   阿片類藥物•中樞鎮痛劑,治療中重度疼痛。耐藥性、依賴性,濫用的危險,副
   作用。應用受控制。

25 理想的臨床鎮痛藥物特點
   能對抗臨床常見的各型急、慢性疼痛。鎮痛域內發生耐藥性低。良好的長期應
   用耐受性。依賴性和濫用傾向無或低。與其他藥物無相互作用。多種劑型,抗
   痛譜廣泛。

26 鎮痛藥物的應用技巧
   急性疼痛:要求迅速鎮痛,應選速釋劑或非胃腸道用藥途徑。
   慢性疼痛: 應選長效鎮痛藥。充分瞭解作用、副作用、使用方法。重視伴隨症
   狀的治療。適時進行藥物的切換。